您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教育  学位点介绍

学位点介绍

2021年度教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 2022-01-03 07:00:36

大阳城集团网站欢迎您2021年度教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年度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研究方向

2018年我司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经充分调研、专家论证,在该授权点下首批开设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师教育学五个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教育学原理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教育思想及跨文化教育研究、变革社会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学前教育学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学前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游戏理论、评估、安吉游戏、学前儿童课程设计;教育技术学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教育信息化与绩效评估、多媒体学习与数字化教育游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教师教育学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教师政策分析、教师领导与管理、乡村教师发展、卓越教师成长、教师教育团队建设、教师教育历史与比较等领域。

2.团队力量

目前教育学硕士学位点拥有专职导师36人,其中高级职称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21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职导师100%具有教育学科背景,能够胜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工作。

  3.培养条件

我司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现有实验用房使用面积3231.2平方米,设备总数1361台(套)件,设备总值达923.38万元,设备完好率100%。学校建有微格教学实验室、专家互动实验室、数字演播室、机器人创新教育实验室、沙盘游戏实验室、精品录播教室、远程观摩教学行为分析室学、前游戏实验室等实验室以及教师教育实训中心、图书馆北楼、大员工活动中心、大员工创新创业大楼等员工创新创业之基地。

集团拥有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硬软件、校园网和教务处等网络系统,购置了精品开放课程平台、尔雅课程资源平台、云盘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网络在线平台。学院建立网站,使全院师生能够便捷地了解学院教学、科研、会议等信息,为员工提供多种便捷、有效的学习资源和网络环境。

二、2021年度学位授权点建设的成绩

  1.制度建设持续完善

2021年我司根据研究生工作的特点,在学校制定的研究生制度基础上,继续完善研究生教学、科研、日常管理等各项制度,分别制定了《大阳城集团网站欢迎您硕士研究生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大阳城集团网站欢迎您研究生校外调研管理暂行规定》,根据去年评奖评优的反馈同学工办一起组织各二级学位点负责人重新修订了《大阳城集团网站欢迎您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完善了研究生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2.思政教育工作持续加强

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加强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层面多个责任主体的工作职责和分工。积极强化和落实导师是公司产品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制定《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全面履行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实施细则》等制度,加强对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和考核。组织新聘研究生导师参与“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活动,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风建设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研究生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

集团结合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在研究生中广泛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融入到入校教育、日常培养、科学研究、论文撰写各个环节,贯穿公司产品全过程。

3.教学及学位论文工作进展顺利

2021年全年我司在校国内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1916人,202043人,202165人,合计共124人。

2020级研究生在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共开设课程11门,有21位教师为研究生授课。由于疫情原因,本学期前两周课所有研究生课程均为线上授课,老师们积极准备各种设备、平台,建立钉钉群、微信群、QQ群,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研究生授课的正常进行。2020级研究生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共开设研究生专业课12门,为了保证本科为非师范、非教育类专业研究生顺利适应教学科研环境,我司为跨专业研究生单独开设补修课2门,插班(本科)补修若干门,

2021级研究生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共开设研究生专业课13门,所有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培养计划的制定,针对研究生新生跨专业员工较多,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业课补学补差工作,并利用学院现有资源对研究生的教育学基础知识,进行补学补差。

2019级研究生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了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各个二级学位点提前布置,统一组织,精心准备,对所有正常通过开题的2019级研究生进行了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整个流程规范,所有研究生都通过了中期检查工作,并拟在本学期期末完成学位论文初稿。

2020级研究生至今已经完成毕业论文预开题工作,根据2019级研究生开题的经验,从预开题中发现论文题目的相关问题,及时作出修改反馈,根据研究生处《关于做好2020级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的通知》,2020级研究生并将在本月内全面开始进入毕业论文正式开题阶段。

4.导师队伍持续壮大

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在学校研究生处的统一安排下与20205月共新遴选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共8人。对2019学年所有研究生导师进行了考核和招生资格审核,所有28位导师均通过了合格考核,其中陈传锋等3名导师因为研究生工作成效突出被认定为考核优秀;对2020年拟招生的36位导师进行了招生资格审核,所有导师均通过了招生资格审核。2020级新生入学后,以上导师均已经开始指导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科研工作。

5.培养条件持续改良

2021年学院新增2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以我司心理实验教学平台为基础申报的“湖州市脑科学与儿童学习实验室”,获湖州市科技局批准建设为湖州市重点实验室,为学院科学研究的平台建设做出新的突破。学位点通过积极筹集资金、调整办公用房等多种途径,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环境,进一步优化了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学位点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103楼的新建了具备跟踪定位分析功能的精品录播教室1间,新建了104楼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极大的支持了研究生的日常教学工作。

6.招生工作持续向好

2021年共有70余人第一志愿报考我司教育学研究生,报名人数比2020年增加110%202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后,学院立即启动研究生复试工作并开展了预调剂员工的登记联络工作,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研究生复试继续采取了线上复试的方式,我司详细制定了并公布了《大阳城集团网站欢迎您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方案》,积极完善复试方案,及时调试设备,对复试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举全院力量布置研究生复试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分别完成了第一志愿和调剂志愿研究生的政审、体检、心理测试、面试工作,共录取考生65人,圆满完成了招生录取工作,本次招生我司再次完成扩招任务,研究生同比扩招24%,再次体现了我司勇于担当敢于为先的责任,也反映了我司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913日,我司2021级研究生顺利报道入学,报到率达到99%。在学管部门的协助下完成了研究生的学籍审核注册、宿舍分配、档案收集、党团组织关系转入等各项工作。

7.培养成果提升显著

我司在硕士点的支撑下,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该年度有2位导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奖励,6位导师获得市厅级教科研奖励,导师发表权威级别期刊9篇,一级期刊5篇,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其中雷云、肖菊梅老师首次获批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科研项目。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科研成果也取得的极大的进展,研究生共发表核心期刊4篇,普通期刊30余篇,积极参与各项科研项目的申报,2021年我司研究生创新项目20192020级研究生共有31人申报,共获批7项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有58名同学申报2022年校科研创新项目,体现了研究生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团队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本学位点通过自己培养和从高校引进的方式,吸收了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充实到梯队中来,教师学术背景包容性较好,初步建立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团队团队。在团队结构上,伴随招生数量的大幅度扩招,教师人数有待进一步扩充,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人数偏少;在能力结构上,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团队人数还需要提高,教师们基层工作经验尚需进一步提升;在学术影响力上,教学改革成果特别是高层次教学改革成果也有待进一步充实。

2.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公司产品模式趋同化的问题需要解决。

从现阶段学校公司产品过程的运行状态来看,我司教育学和教育硕士两类研究生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选题、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趋同现象,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导师指导尚没有形成严格的学术特色,培养成效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公司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年度工作重点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充实高质量教学资源。

进一步提高对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认真分析教育学硕士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对基本政策的了解,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性,明确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区别。完善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对浙江省基础教育现状的实地调研,不断扩充研究生课程库资源,争取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生课程。

  2.进一步优化团队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秀、适应研究生教学和团队建设需要的团队队伍。利用学校现有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具有高水平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改善和优化团队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通过资源倾斜,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3.扩大硕士研究生国内外交流

加大力度鼓励开展、参加学术交流项目,考虑采取竞争选拔等方式选取优秀员工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健全研究生评优的反馈机制,激发员工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主动性。